我的第一次审计经历

我的第一次审计经历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0-05-18 字体大小:

来审计局工作的第七个年头,我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完整地参加一个审计项目。2019年度扶贫专项审计暨民生资金检查,前后四十多天的现场审计时间,我经历了迷茫、痛苦、纠结、烦恼、焦虑、喜悦各种情绪的叠加,也经历了一无所知、似懂非懂、感觉越来越不懂、略有所悟的过程,而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审计,感悟了审计,也更加深沉地爱上了审计。

感悟一:审计既是脑力活,也是体力活。审计工作不是单纯地坐在办公室查阅凭证、分析数据,还得深入被审计单位、深入基层去调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。这次扶贫专项审计暨民生资金检查涉及27项资金和大量项目,且很多项目的实施地在乡镇、在农村。前期,我们主要是摸清各类资金的基本情况,掌握整体;后期,我们调整分工,延伸到各项目实施点去实地调查。根据分工,我和永顺县审计局的小寻一个小组,负责五项资金,由于都是新兵,审计之初很多工作感觉无从下手,因此需要付出更多,做更多基础工作,每天晚上要汇总白天的情况,反复研读政策文件和收集的资料,思考发现的情况和问题,把不懂的记录下来及时请教,把第二天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列好提纲、理清思路,忙完往往都已三更时分。审计中后期,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调查和入户调查,每天早上八点半出发,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宾馆,一天要去四五个村,同时完成多项任务,一刻不停地看项目、做调查,中午没有休息,回到宾馆继续整理资料,每天都是满满当当的。4月8日晚,在某镇调查产业项目的返程途中,主审李科问我和小寻有何感受,小寻脱口而出“审计不仅是脑力活,也是体力活”,我深有同感,累并快乐着。

感悟二:审计既要懂政策,也要知民情。审计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,审计的意义不仅在于“治已病”,更重要的在于“防未病”。审计之初,我觉得会计知识很重要,这对于学计算机的我而言是短板,可是随着工作的推进,我发现审计不是会计,审计有着十分深厚的内涵,需要更多知识。同组的小许说“审计需要懂财务知识,但更需要懂财政知识”,给我启发很大,但这还不够,审计要以人民为中心,需要知民情。审计不是冷冰冰的工作,不应给人找茬挑刺的感觉,而应让人感受到帮助的温暖。我们说审计是“经济体检”,那么,我想审计人就要做治病的“良医”。审计的温度在于可以促进问题解决,促进制度完善,促进政策落实。不懂政策,就不知道用政策的尺子去衡量工作是否落实到位,而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政策就会显得机械,就难免脱离实际。政策是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的,审计的过程也是推动政策进步的过程。“三个区分开来”要真正落实到位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既要积淀理论知识,也要积累实践经验。政策是相对稳定的,而民情是不断变化、千差万别的,民情需要用脚步去丈量,用真情去体悟,审计既需要上接天线懂政策,也需要下接地气知民情,只有脚踩芬芳的泥土,手抚厚实的大地,我们才能更加准确、更加真情地维护群众利益。

感悟三:审计既要前辈带,也要自己悟。很多工作都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,审计也不例外,在学习中成长,在成长中学习,从而不断完善自我、提升自我、超越自我。这次审计,我所在的永顺审计组有好几名新兵,虽然都是第一次参加审计,面临很多困难,但是大家并不畏惧,而是充满着探寻未知的动力。所幸,局里安排审计组成员时就充分考虑了以老带新,让我们在摸索的过程中有一盏盏指路明灯。审计之初,每天晚饭后的一小时是我们审计组的散步时间,这散步既是一整天忙碌工作之后的少许放松,也是一天积累问题的课后答疑解惑。一步一步走着,一句一句聊着,有的疑惑在慢慢解开,有的问题可能依然没有答案,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疑问和问题,因为有的问题不是三两次的口传面授就能讲清楚的,而是需要自己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去感悟,去体会,去理解,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力。师傅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,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。

感悟四:审计既要练“内功”,也要练“轻功”。所谓“内功”,就是基本功,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,审计工作就难以做扎实,难以经得起检验;所谓“轻功”,就是要跳出审计看审计,“功夫在诗外”,审计人除了会看财务报表,具备与数字打交道的能力,还要学会总结和提炼,学习交流的技巧,学会严密的思维,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。作为一名审计新兵,我深刻地感受到审计处处皆功夫,审计处处皆学问,老审计们的游刃有余和应对自如,并不如外行们感觉的审计很简单,恰恰这是日积月累的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经验之花。而审计新兵的执着与刻苦,是因为他们为国而审、为民而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,是熔铸在审计人灵魂里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。一张张取证单,一份份工作底稿,一篇篇审计专报,一项项因审计而出台的政策……任何一项做的好的工作都不是无缘无故本该如此,这好的背后总有人在担当、在奉献、在付出,对于审计新兵而言,就应该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,就应该是这一丝不苟的认真,就应该是这一鼓作气的拼搏,就应该是这一脉相承的担当。

感悟五:审计既要着眼微观,也要着眼宏观。每周的小组汇报会上,我们总会对一个个疑点和问题进行讨论,该不该反映和交办?该怎么反映和交办?要如何定性?是否要上审计报告?等等,对于不同的问题大家会有不同的思考和观点,但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后,最终会趋于统一,那就是看是否以人民为中心,是否有利经济社会发展。通过多次参加小组会,以及列席中期调度会和集体审议会,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,审计不能简单以金额大小论问题大小。审计人站位要高,视野要宽,再小的金额,再轻的问题,如果危害人民群众利益,涉及违纪违规违法,也要重视和反映,不能让“蛀虫”和“苍蝇”引起的微腐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,破坏与人民群众的感情;而对于普遍性、倾向性问题和情况,也许无法具体量化单位和个人的责任,但制度机制上的问题影响更广泛更持久,如不及时反映和解决,也许会造成更大的影响更重的损失,我们审计人义不容辞要揭示。我们除了要完成审计的规定动作,还要着眼宏观,站在服务党委政府的决策、服务政策措施的落实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、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等等层面来履职尽责,这既是我们审计人的职业使命,也是我们审计人的社会责任。

这也许是我从审路上最普通的一次,也是审计任务完成最粗浅的一次,但这绝对是我最难忘的一次,最让我受益终生的一次,正是这四十多天的经历,让我更加走进了审计,更加认识了审计,也更加爱上了审计。

(审批领导:唐海龙  供稿人:李畅舞)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
关闭 打印